数据>正文

京津城际开通15周年!高铁一线牵,“双城”变“同城”

时间:2023-08-02 01:07:51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
  

每天清晨,北京南站站台上,天津方向开来的复兴号相继抵达,最快3分钟就有一趟。跨省通勤族们快步下车,“无缝”换乘地铁,奔赴京城四面八方。

2008年8月1日,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——京津城际开通运营,北京南站同步启用。自此,京津两地融入半小时通勤圈。

15年来,京津城际累计发送旅客3.4亿人次,相当于将北京、天津全部常住人口约3547万,运送了四五个来回。从开通时的47对列车,到不断扩容至最高128对,增加约2.5倍,高峰日增加运力2.76万人次,“一票难求”成为历史。


(资料图片)

现在,每天七八万人乘坐这条“公交化”的城际线,往返两地奋斗打拼、商务往来、休闲度假。

一条城际线,半小时通勤圈。双城生活,成为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最生动的注脚。

关键词:运力扩容

“公交化”运营 从“一票难求”到“说走就走”

高峰期趟趟满员的京津城际,曾一度出现“一票难求”的局面。一张小小的票卡,见证着高铁服务标准的飞跃。

“一般新线路开通,客流培养需要三年。谁都没想到,京津城际开了就爆满。开通首日,北京南站就发送2万多人。”北京南站售票车间主任康顺兴说,当时北京南站率先使用蓝色磁介质票,旅客直接刷闸进站,提高了进站速度。此后,随着闸机更新换代,电子客票推行,30日定期票、20次计次票先后上线,旅客购票乘车速度更快、选择更多。

为了勤拉快跑,铁路人想尽办法。京津城际日开行列车从最初的47对,扩容至目前的128对。最短发车间隔,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,真正实现了“公交化”运营。

今年6月15日,“加长版”复兴号——重联列车、长编组列车开跑京津城际,周五、周一等高峰日可增加运力2.76万人次,较调整前运输能力提升18%。其中,北京南站京津城际始发总运能达到8.5万人,相比于之前运能增加1.4万人,增幅达到20.5%。

上周五6时59分,天津居民郭先生抵达北京南站,下车后他才发现,自己乘坐的是重联列车。他特意观察了一下“加长版”复兴号——两列动车组连接起来后,车厢由原来的8节,变成16节。郭先生还明显感觉到,高峰日京津城际高铁车票更好买了,“说走就走”成为常态。

“重联列车开行,几乎覆盖了通勤高峰时段,比如周五下午、夜间从北京至天津方向,周一早高峰从天津到北京方向。”北京南站副站长王玉宝说,列车“扩容”、运力优化后,同样是周五高峰日,候补旅客减少了五千多人。

在北京南站全国劳模张润秋眼中,“消失”的小本时刻表,是精准投放运力的最好证明。“过去运行图相对固定,很多人都拿着小册子背时刻表。现在不行了,一日一图,每天都是动态变化的。”张润秋说,15年来,速度在变、运力在变,服务旅客的初心却从未改变。

关键词:科技创新

“千里眼”+“聪明脑” 多了个小水坑都会自动预警

2007年12月,在距离京津城际开通不到一年时,线路工王鹰有幸参与到前期介入工作。看着眼前干净整洁的无砟线路,科技感满满的高铁列车,他很是新奇。但与此同时,面对与普速铁路完全不同的高铁设备,王鹰又不禁犯起了难。

“道岔是高铁线路的重要设备,更是线路养护维修的重点难点,哪怕1毫米的误差,都可能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度与高铁的安全运行。”道岔精调期间,每次遇到不懂的问题,王鹰就反复查看设备构造图,一次次试验,经受无数次挫折与失败,他终于熟练掌握了线路检测和数据分析方法。

历经15年的实践总结,高铁设备整修已不可同日而语。如今,通过动静态检监测数据,能准确研判出轨道状态和“病害”点位,并进行毫米级整治,实现从“治病”到“防病”的转变。

走进北京高铁工务段调度指挥中心,数块监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高铁沿线大风、降雨、异物侵限等监测数据。“小时雨量达到15毫米,就要派人去现场巡视处置。”指挥人员介绍,在易积水的路基、隧道口等位置,均设置了传感器,可对降雨量实时计算。

此外,在信息化助力下,安装在车头的高清视频设备,成为巡检人员的“千里眼”“聪明脑”,不再依赖巡检人员坐进驾驶室“跑线”,系统就可以自动比对每趟车的“瞭望”画面,哪怕线路上多了一个小水坑,都会第一时间形成标记预警。

15年来,不少成熟技术和人才,输送至不断延伸的京津冀高铁网上。

关键词:双城生活

陪伴见证重要时刻 求学恋爱通勤“一线牵”

一条城际线,半小时通勤圈。京津城际将“双城”变“同城”,让无数奔波在外的奋斗者,过上了理想的生活。

“大学4年、工作8年,京津城际陪伴了我12年,见证了我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。”今年30岁的天津人张雅乔,从考到北京上大学到留下工作,几乎每周都坐京津城际往返一次。后来谈恋爱、结婚,爱人在天津工作,也没有因为异地影响感情,只是城际列车坐得更频了。“早上,从天津站上车,坐到北京南站下车,地铁4号线换乘1号线,直接能到朝阳管庄的单位,全程1小时出头。”小伙子满足地说。

张雅乔的兜里,每天都揣着两张卡——中铁银通卡金卡、京津城际同城优惠卡银卡,“金卡刷一等座、银卡刷二等座,不用提前买票,进站后在刷卡机刷票,选择时间最近的一趟车出发,车上有预留的座位,非常省时方便。”他注意到,今年暑运期间,北京南站地下快速进站厅常态化开启,如果发车时间在20分钟内,就可同楼层直接检票上站台,无需再去楼上候车大厅了,这样起码可以节省十分钟。

很少有人知道,在京津城际通勤大军中,还有一些特殊的盲人旅客,在北京的按摩师张女士就是其中一位。每周一她从天津来北京,周五再坐城际列车回天津。“每周都见面,我们都成熟人了。”北京南站客运车间客运值班员郝秀冉说,每次乘车前,张女士会通过南站爱心热线或12306提出需求,到站后,值班人员从站台接到张女士,乘坐无障碍直梯出站,一路将她引导至南站北广场,坐上20路公交车,并嘱托司机、乘务人员多加照顾。

“看到盲人旅客也跑通勤,特别为我们的高铁感到自豪。京津城际,让更多人走出了家门,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梦想。”郝秀冉激动地说。她所在的润秋服务组,已经成为北京南站的一张金名片。

关键词:拉动经济

庄稼地变新商圈 高铁拉来的武清“新城”

从北京出发后,京津城际第一站,就是天津武清。这里距北京市区71公里、距天津市区25公里。因高铁而兴,武清也被称为“高铁拉来的新城”。

22分钟,武清到北京南的“时长”,吸引了许多“北漂”到武清落户购房。

今年30岁的孙正翡,2013年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,“那时跟人合租了一个三居室的次卧,一个月1500,三家人共用一个卫生间,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。而同样的价格,能在武清租一个两居室。”结婚后,爱人到天津工作,落户天津,他俩很快用公积金贷款,在武清站附近的金科博翠湾小区,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三居室。不仅房子敞亮,孩子上幼儿园方便,她的通勤之路也更顺畅。

“刚开站时,一趟车检二三十张票,现在不得了,赶上重联车,一趟至少检500张票!”59岁的林贺刚,2008年就来到武清站,老客运人见证了这座小站翻天覆地的变化。15年来,武清站日均发送旅客从二三百人,发展到八千余人,周末客流超过1万人。如今,高峰期最快8分钟,就有一趟京津城际从武清站发出。

为了容纳更多旅客,武清站在2014年进行了一次扩建,候车面积增加一倍,现在高峰期还是被“塞”得满满当当。

“真没想到,武清能发展成今天的模样。”袁喜伟,是土生土长的武清人,在武清区新商圈专项工作指挥部任职。

“过去,武清站周边就是一片庄稼地。得益于京津城际的开通,武清区迎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。”走出武清站,袁喜伟自豪地介绍着车站所处的“前进道”。在这条被高铁带火的道路上,已经形成由佛罗伦萨小镇、V1汽车世界、创意米兰生活广场组成的新商圈,年接待来自北京、天津等地的消费者足有1000万人次。

其中,位于武清站对面的购物小镇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销售额达1.65亿元,创历史最高纪录。统计数据显示,15年间,武清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。

前景

轨道上的京津冀越织越密

京津城际,跨出了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第一步。

15年间,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由118公里增长至2486公里,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。京津冀都市圈1小时通勤,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。

2022年,雄商高铁、雄忻高铁、津潍高铁、太锡铁路开工建设,2023年年底津兴铁路将开通运营,石雄城际正在开展前期研究……未来,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将越织越密,更好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。

相关内容